top of page

慢遊台南

    台南是全台歷史最悠久的都市。17世紀大航海時代以前,平埔族西拉雅系臺窩灣社(Taioan、Taiouan、Taivuan)即已濱臺江而居,以漁獵、農耕維生,後來「臺灣」之名即由此而來。西元1624年,荷蘭人在此地建造了熱蘭遮城 (即今安平古堡),作為統治南臺灣的據點。西元1631年,又建造「普羅民遮城」(即今赤嵌樓),開始在台南建設市街,使台南成為全台最早發展的都市。明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將台南改稱承天府,自此屯墾拓殖,勵精圖治,移居遷台之中國居民紛至沓來,商船雲集,市內商店櫛比,台南都會之規模至是奠定。至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台灣收歸於清朝的版圖之後,在台南設台灣府,為全台首府。清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台灣建省,遂改台灣府為台南府,是為台南得名之緣由。日治時期,在中山路(昔稱大正町)及府前路道路兩側種植鳳凰木,平時林蔭大道,七月鳳凰花一片火紅,頗富南國風味。鳳凰樹是市內種植最普遍的路樹,因而台南亦被稱為鳳凰城。

 

    台南早年曾是全台政治經濟重鎮的所在。身為台灣第一個發展文明的都市,歷經了荷蘭、日本等異族的統治,台南有著台灣其他城市所沒有的文化內涵,而其所留存的古蹟之多亦是全台首屈一指;例如億載金城、安平古堡、台南孔廟、五妃廟、延平郡王祠、赤崁樓等,閒餘之際,瀏覽其間,頗能發思古之幽情,這樣的城市,實值我們細細品味。

 

    台南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美譽,近年來城市發展步調趨緩,人口並未明顯增減,惟完整保存了這近4百年來,不論是來自原鄉的漢人移民帶來的小吃或異文化統治傳入的異國料理,成了飲食文化的大熔爐。台南著名的小吃不勝枚舉,而因早期人士多半來自福建閩南、漳泉廈等地,故小吃亦多半與該地有著極深的淵源,真正奠基則是於明鄭王朝瓦解後,當時的御廚伙夫散入民間,這些人士為了謀生便將家鄉小吃、宮裡御膳端出來販賣,清領時期變化不大,直到日治時期日本人帶入咖啡、冰淇淋、吐司、巧克力、麵包等和風洋食文化的觀念,而民國政府渡海來台後,帶入台灣外省人的眷村飲食一脈,像是台南市曾有著名的水交社、二空眷村,眷村美食即是一絕。百多年一路發展下來,逐演變出多元化、具有在地特色的小吃,例如擔仔麵、蝦捲、蚵捲、紅燒𩵚魠魚羹、鱔魚意麵、棺材板、米糕、虱目魚料理、鹹粥、牛肉湯、蝦仁肉圓等。台南小吃多是庶民料理,但近來亦開始精緻化,成為高級餐廳甚至國宴出現的菜色。2009年11月美國華爾街日報甚至推崇臺南市為「名副其實的食品博物館」(veritable food museum)。

 

    最有名的台南小吃莫過於度小月擔仔麵,其創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傳承至今已是第四代,為台南最具代表性的小吃之一,它的特色是小桌小椅又小巧,而度小月擔仔麵好吃的關鍵則在於「肉燥」,用那從未曾洗過的鍋子長年累月地細火慢燉所煮出來的肉燥,配上麵、蝦仁、豆芽菜、蒜泥再加上少許的黑醋,看了真令人不覺口水直流。而另一個著名的小吃,周氏蝦捲,成立至今也已五十餘年,其以新鮮蝦仁、魚漿、豬肉、疏菜為餡,然後包在豬腸膜中再捲成條狀沾蕃著粉後下鍋油炸,再配上獨家沾醬、薑片、芥末即成。酥酥脆脆的外皮裹上實實在在的餡料,再來上一碗魚羹、肉羹,那真是人間美味。

 

    南臺科技大學位於台南市,由於位在台灣南部,因此天氣較為溫暖乾燥,不像台灣北部時常下雨,不需要每天隨身準備雨傘。夏天溫度約30-35度左右,日曬較強,感覺較熱;每年約4月就開始變溫暖,7月到10月是溫度最高的月份。冬天天氣涼爽,日照下感覺仍溫暖,溫度大概在20度左右,不需要太厚重的衣物,但如有寒流來襲,氣溫仍會下降到10度或更低。

 

    大致而言,台南有著古今夾雜的人文風情、舒慢自在的生活環境、四季氣候溫和,是個極適合居住念書的地方,一年之間,我們可以輕鬆自在、坐臥其間、讀書成長,這不需要當觀光客到此一遊,來台南唸書即是人生一大享受。

bottom of page